2014年3月28日星期五

那些根生蒂固的存在


 
To Real Life:
总有一些事物变化万千,总有一些事物永不更变,这就是生活。
比如那些出现在我生命里的人,新人旧人走进走出,甚至连自己也在改变,变得懦弱变得精悍变得堕落变得向上。而人生里一些已预设好的情节、结局:会长大会老去会死去,都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
在这里,我把我在生命边陲的这种书写,当作一种留念——重逢告别在即。在各种相逢告别的仪式中,我们的生活仍将在自身的庆典中完成自身的秩序。虽然害怕面对那些禁忌的事物,可还是要面对同样的命运,仍要不断的进行思索,找寻生存的意义。偶尔在匮乏的欲望中,为自己找到满足,或幸福。
就像现在,我的生活依然忙碌,乡愁依然沉重,感情世界仍处于空窗期,朋友还是来去那几个……但是说不定可能只是一个转眼,它们全都起变化了。

我不期待那些新变化会是怎样的变化,我只是好奇那些变化之后还剩下的存在,永不更改的存在,会是什么。
 
To My Soul:
关于宗教信仰这回事,我还是无法给自己一个很好的说明,一个明确的立场。每当人家问起我:“妳是信奉那个宗教的?”而我总会支支吾吾地回答说我是佛教徒,不是因为我是被逼着进佛教,我只是觉得我算不上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我之所以会信奉佛教,多半是双亲的缘故。我甚至没考虑过要为自己决定信奉哪个宗教,或许可以说我内心深处是比较偏向无神论之说的吧。
不过,对于那些虔诚得很的信徒,无论是那个宗教,对于他们我内心底居然会产生一种畏惧,除了他们信仰精神上具有的充盈内敛张力,更多的时候我是害怕他们过于虔诚而产生的极端主义,认为传教是他们被赋予的神圣职责    ——不管你什么宗教都好恨不得要把你皈依他们的门派就是了。

所以那天在学校门前遇到要求做个人信仰调查的教会份子时,说实在心里除了不愿还带些畏惧。我以为,只要答完调查问卷上那些提问就可以走人,哪知他们还要求我观看一部关于圣经与科学之说的片子。片子里提到,圣经早在两千年前那些科学论证还未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发现到人类所在世界是怎样的形状,还有地形引力,水的循环,地球构造等等伦理。那些在远古人眼里看来的荒谬之谈, 再经过科学家实际调查之后发现却是真实存在的事实。于是,圣经在世人的心里成了圣神不可亵渎的代表。
坦白说,我对圣经里所提到的创世之说确实有着浓厚的兴趣,可以把它当作一门知识学科来专研,但这不代表我会信奉基督教。毕竟我看过了很多事例,那些改变宗教信仰的人们,多半都会遭到家人,或是原宗教的信徒的谴责唾弃,认为他们这种行为是大逆不道的,就像感情世界里移情别恋那样的背叛。可信者对新宗教的信仰已是根生蒂固,尽管旁人再怎么劝说再怎么谩骂也不会改变初衷,于是双方为维护各自的立场而闹得不欢而散。所以,我才会对其他宗教产生抗拒,认为这是一种背叛祖宗,触犯家规的行为吧。

一如《1Q84》里提到的,女主角青豆的家庭是宗教团体‘证人会’的信徒,每逢周末都得跟着母亲挨家挨户地拜访,派发那些《洪水前》的小册子,说明教义,这经历多多少少在青豆的童年蒙上了难以磨灭的阴影。所以我想,我对那些传教份子的畏惧与青豆对她双亲所信奉的宗教的憎恨,那度量是不是也是不相上下的?
庆幸的是,与芹的一席谈话之后,这些困扰着我的疑问解开了。
“其实每个宗教的出发点都是一样,都源自一个同样的门派,只是经几千年的流传,还有不同人的传教下,多多少少也会变质。他们所提倡的再也不是最初的本质,追求的也不再是那最基本的信仰精神,而是一种企图的形式,为壮大自己所信仰的门派的形式。如果妳害怕因为自己模糊不清的信念会使自己随时遭到任何一个门派的洗脑而失去自我,那么不妨把所有的宗教那最初的本质,最基本的共同点,就是倡导人们去追寻真善美,向上向善,把这个理念贯通,融入生活融入灵魂精髓里,就不会再感到彷徨了。”

对于信仰,虽然还存在着许多无法预知的答案与追寻,模糊着我的内心,却也因此扩充了灵魂深度。对上帝,我毫无怨情。这种释然,因为人生琐事渗透其中,令我无从解释,亦不想追究。

To My Dear Sister:
岁月的风中总是充满心酸的往事。我们共有的母亲,明确地记得她三个子女的故事,也清楚得知晓自己生命的年华正在消逝。在她心中,妳仍是那个扛着几乎所有的家务重活,偶尔还会闹闹性子的长女;在我心中,妳是盛开于岗石中的玫瑰,倔强中带有点孤傲冷艳美的女王。

我们是姐妹,不是那种两个女孩因为志趣相投而从陌路人演变成如胶似漆的姐妹,而是真正有着血缘关系的姐妹。我们同睡在一张大床上,共享着父爱母爱,共享着童真。妳可以说是我回忆里,那个刻录了最多澄明剔透的影子。以至于换了时间、换了时间、换了背景、换了方式,我还是习惯妳的一直存在。
我们似乎很不相像,就连名字除了姓氏一样之外剩下的完全没有相交——妳个子消瘦白皙,我个子偏胖黝黑;妳恬静沉稳,我好动莽撞。难怪小学中学那些曾经执教过我们俩的老师们,除非问起,不然凭长相个性都没能认出我们是亲姐妹的事实。
记忆中,我一直都是那个蛮横霸道,任性胡闹的妹妹,常常和妳这个做姐姐的起口角,甚至打起架来。母亲曾对我说:“妳这孩子有那么好的姐姐疼惜着,爱护着,还身在福中不知福。”那时我还不以为然,认为一直有着一个管束自己与自己争宠的姐姐实在不好。我们常常打闹,也常常嬉闹,彼此之间筑起的美好欢乐可能会在争执的时候全然消失,可那些埋下的怨恨也可以因为一个微笑一份关怀而荡然无存。
年龄上来说尽管我们只相差两年的岁数。可命运往往是偶然,偶然地使妳成为我,我成为妳。虽然我们都没有编写自身命运的权利,甚至连阅读他人悲伤的能力也没有。可我们却能在彼此没有任何沟通形式的情况下精准地看出对方的心事。妳知道妳所念着的先修班有那么一个男孩我曾经喜欢过,我也知道有那么一个男孩差一点让妳动了心。那时候我们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双人床说着那些少女情怀私事,偶尔聊到一些羞人话题还会调皮地讥笑对方那份迷恋的傻劲。
虽然后来,我们都撑不到最后,甚至惹得一身伤,但我们都庆幸我们选了另一条更好的路——放下执念,随遇而安。毕竟短促人生的动人之处,往往不是命运所赋予的欢笑,而是那肆无忌惮的泪,反而教人更弥足珍惜。
如今,妳在外面的日子久了,心是否也和我是一直悬着呢?虽然无法与妳常在,但我还是会祝愿妳的人生路一帆风顺,愿所有搭起的桥梁都坚固,愿所有钻入的隧道都分明。
姐,感谢妳从我出世起直到现在逐渐成长的漫漫人生里,一直存在。
p/s: 还挺喜欢我放上来的这张照片,从侧面看来,妳的笑容特别灿烂,伸得老直的手朝我的掌心用力一击,那姿势好像是在说:“妗,妳要加油啊!”

后记
照片的确可以承载情感与记忆。

我痴迷上了拍照这回事,在我发现照片比文字能更加精确客观地描述一切之后。毕竟有时候,甚至比一首歌、一段文字、一句注解、一幅画更加直接有力。它不仅能反映日常生活的原貌,忠实代表了当下所有的情绪,也有助于描述潜意识的内在需要。我为找到这样一种方式而激动、而热血、而失眠。

往部落格第一百篇文章迈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